您现在的位置:/a>

巴西狂欢节对我国打造民间节庆产业的启示

2011/4/8 14:27:23
      

一年一度的巴西狂欢节于每年3月6日举办,这个世界著名的民间节庆活动在巴西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成功经验对我国打造节庆产业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政府引导和扶持是狂欢节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狂欢节的发展过程中,联邦和地方政府均扮演“推手”角色,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金资助或配套设施,使活动不断规范和壮大。

狂欢节起初是一个民众自发,缺乏组织,影响有限的文化活动,且还影响了市内交通。但政府没有简单地给予取缔,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引导和扶持。政府在加强警力的同时,还通过媒体宣传和现场发放印有行动规范内容的扇子的方式,把狂欢节作为教育和宣传健康的窗口和平台。政府还督促各地的桑巴学校联盟,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杜绝狂欢节表演中的色情成分,以保持活动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狂欢节作为巴西重要文化标志的地位,避免狂欢节临时表演场地的搭建和拆除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和所造成的浪费。里约热内卢市政府1984年率先建立了一条长700米,能容纳6.5万名观众的“桑巴大道”,在巴西最具影响力的里约狂欢节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6年,里约市政府斥资5000万美元,在里约港区为里约市建立了一个集中用于制作彩车的大棚。这一占地7.8万平方米的“狂欢节工厂”彻底解决了狂欢节期间体积庞大的彩车抵达现场的困难及其对交通的干扰。此后,它成为里约狂欢节“桑巴大道”之外的又一个重要参照,全年中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狂欢节表演的制作过程,既扩大了狂欢节的知名度,又对振兴处于衰落的港区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狂欢节并非纯粹商业活动,因此,即使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仍需政府的财政支持。

纵观巴西各地的狂欢节活动,政府的财政投入及表演活动的成熟度有直接关系。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民间文化活动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任何文化产业均不能被视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它们首先是文化活动。因此,不能忽视其社会效应和间接的经济收益,不能把文化产业绝对化。刻意将文化活动产业化、商业化,会使民间文化传统面目全非或导致其消亡。

 

二、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以及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巴西狂欢节自19世纪中叶在里约创立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对人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并发展到巴西全国。狂欢节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正确处理了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自1932年里约首次进行竞赛性质的桑巴学校行进表演以来的近80年时间中,年复一年,始终没有中断。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狂欢节表演的主体结构始终不变,并逐步形成规范。桑巴学校表现的主题各不相同,参加的人数也有差别,但评比项目相对固定,这是狂欢节传统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各桑巴学校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问题、贴近生活的主题。
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里约狂欢节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桑巴学校行进表演最引人注目的彩车的科技含量很高,电脑技术被大量运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结合使得狂欢节既富有传统魅力,又富有时代气息。